
在全球每年产生的 4 亿吨废弃塑料中,仅有不到 20%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再生利用。当我们谈论塑料回收时,往往聚焦于「如何把塑料变成颗粒」「如何提升再生料品质」,却常常忽略一个决定全流程效率的重要环节——预处理中的破碎工序。它像一把「工业剪刀」,剪碎的不仅是塑料废料,更是再生之路的瓶颈。
一、为什么说破碎是「核心命门」?
在 PET 瓶、HDPE 桶、PP 编织袋等常见废塑料的再生链条中,破碎工序承担着三大「不可替代」的使命:
1. 破解「尺寸诅咒」,打开后续处理通道
未破碎的废旧塑料(如完整的塑料桶、薄膜卷)无法直接进入清洗线,更无法通过分选设备的识别系统
通过斯瑞德单轴破碎机破碎后,物料粒径控制在30-60mm(根据下游工艺调整),才能让清洗剂充分接触油污,让色选机精准识别杂质
2. 撕碎「杂质铠甲」,提升纯净度基石
缠绕在塑料表面的金属线、嵌入其中的泥沙,只有通过斯瑞德单轴破碎机破碎过程的剪切、冲击作用才能有效分离
某农膜回收厂数据:破碎后杂质去除率从 60% 提升至 92%,关键在于破碎时将粘连的土壤颗粒震落
3. 奠定「熔融效率」,降低能耗成本
通过斯瑞德单轴破碎机破碎后的物料熔融时间缩短 30%,因为比表面积增加使热量传导更均匀
某 PET 瓶片厂实测:破碎粒径从 100mm 优化到 40mm 后,吨料能耗下降 15%,相当于年节省电费 80 万元
二、破碎工序的「三大致命伤」及破解之道
❶ 缠绕堵塞:让设备停机的「温柔绞杀」
典型场景:处理大棚膜、渔网时,塑料丝缠绕主轴,导致电机过载
破解方案:✅ 采用斯瑞德单轴精细化破碎,撕断长纤维,均匀破碎,再加上刀刃设计「防缠绕锯齿」,配合智能监测系统自动反转退料
❷ 杂质混入:污染再生料的「隐形杀手」
典型案例:破碎含砂的矿泉水瓶时,泥沙磨损刀刃,更随破碎料进入清洗池形成「砂浆」
破解方案:✅ 破碎前增加「预清洗 + 振动筛分」,去除 80% 以上泥沙✅ 选用「陶瓷涂层刀刃」,耐磨性提升 3 倍,寿命从 200 小时延长至 600 小时
❸ 粉尘污染:危害健康的「无形杀手」
数据警示:破碎过程产生的粒径 < 10μm 的粉尘,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
破解方案:✅ 配置「负压吸尘 + 旋风分离」系统,粉尘收集率达 95% 以上✅ 采用「湿式破碎」技术(喷水降温),但需注意后续污水处理
三、头部企业的「破碎突围战」
▶ 案例 :再生企业的「破碎革命」
处理对象:工业废旧塑料
工业废旧塑料再生处理过程中,面对复杂多样的塑料废弃物,通过采用斯瑞德单轴破碎机,无论是大尺寸的塑料托板,还是硬度十足的塑料胶头料,它都能一次性破碎至30MM左右的粒径大小,粒度均匀、产能更是达到了上百吨每天。
当我们在讨论「如何提升塑料再生附加值」时,不妨先低头看看破碎工序 —— 这个常被忽视的「丑小鸭」,实则是决定再生料品质的「白天鹅」。从缠绕堵塞到智能分拣,从粉尘污染到绿色破碎,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改写行业的成本曲线。
在「双碳」目标下,废弃塑料再生的「破碎之战」早已不是单一设备的比拼,而是预处理系统设计、杂质防控策略、能耗优化方案的全链条博弈。那些在破碎环节做到极致的企业,正在用更小的粒径,破碎更大的行业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