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废塑料年产生量已超过6300万吨(数据来源:中国物资再生协会,2023),而回收率长期在30%左右徘徊,其中低价值、难回收废塑料占比巨大,回收率甚至不足18%。这些低价值废塑料因其回收经济效益低、处理难度高,成为了实现塑料循环经济目标的最大“拦路虎”之一。
症结何在? 根源在于当前规模化、工业化的低值废塑料回收处理产能严重不足,特别是针对量大面广、成分混杂、污染严重的低值废塑料,现有物理回收体系显得力不从心。
物理回收虽好,但面对年产量巨大、成分复杂(如多材质复合)、污染严重(油污、杂质)、价值不高的塑料废弃物,它常常束手无策——那些被油污浸染的食品包装袋、多材质复合而成的混合工业塑料、沾染了杂质的农用薄膜,往往只能走向焚烧或填埋的终点。物理回收在产能规模和适用低值废塑料范围上的瓶颈,正是工业级\化学回收技术试图打破的关键壁垒。
1、重塑分子,工业级化学回收的核心魔法
不同于物理回收将塑料破碎、熔融再造成次级产品的思路,化学回收直指物质的核心——塑料高分子聚合物本身。其核心在于利用“热裂解、催化裂解、解聚”等化学反应,在工业规模上实现塑料废弃物的“分子级拆解”与“重构”。
面对农用地膜、工业废塑料、生活垃圾陈腐垃圾等低值混合废塑料,化学回收展现出它强大的包容性——它不挑剔塑料的种类、颜色、是否被污染或是否为复合材料。 理论上,它能将几乎所有塑料废弃物重新转化为生产新塑料或其他化学品的宝贵原料,真正实现闭环循环。
然而,从实验室试验到工业级的大规模应用,化学回收仍需跨越 “产能鸿沟”。目前多数化学回收项目年处理量仅几万吨,要从废塑料资源化处理几万吨每年,到年处理几十万吨,再到年处理百万吨,不仅需要技术的持续突破,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力与工业化配套体系的完善。
2、从实验室到工厂,规模化落地曙光已现
化学回收早已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全球范围内,工业级化学回收项目正从示范走向规模化商业运营,展现出巨大的现实潜力:
欧洲-巴斯夫 (BASF) - “化学循环”项目: 其 ChemCycling™ 技术将混合低值塑料热解油送入一体化基地(Verbund),替代部分化石原料用于生产新塑料(如PA、PP)。其产品已应用于汽车零部件、食品包装等终端市场,并获得了严格认证。
美国-伊士曼 (Eastman) - 分子回收技术: 在美国田纳西州投资超10亿美元建设大型工厂,采用甲醇解聚技术处理难以回收的聚酯类废塑料(如彩色PET瓶、地毯、纺织品),将其转化为原生级单体用于生产新聚酯材料。规模达每年数十万吨。
中国-惠城环保-一步法催化裂解技术:在中国广东建设了20万吨/年混合低值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首创“一步法”工艺,即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CPDCC),将混合废塑料直接制成液化塑料裂解气(LPCG)、塑料裂解轻油(PCLO)等高附加值产品
这些项目证明:工业级的化学回收工厂在技术上可行,经济性正通过规模化、工艺优化和政策支持逐步提升。它们正成为处理低值、混合塑料的关键补充方案。
3 、通向大规模应用的挑战与必由之路
尽管前景光明,工业级化学回收要真正担当重任,仍需跨越几道关键门槛:
>>> 技术与经济性挑战:
① 预处理:工业级破碎技术是规模化命门
复杂废塑料(如缠绕成团的农膜、混杂的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废塑)的高效稳定预处理,是制约化学回收经济性的首要瓶颈。比如,斯瑞德提供的工业级破碎解决方案,通过可变的大扭矩驱动系统与精密尺寸筛分技术,灵活破碎不同类型的低值塑料,从而实现对高污染、混合材质废塑料的规模化预处理,大幅提升后续裂解/解聚等化学工艺的效率。
☝ 应用于规模化低值塑料破碎的斯瑞德单轴破碎机
✅ 设备自带筛分系统,物料可破碎至 20mm
✅ 刀具具备四个切割面,单吨生产成品成本低
✅ 可变大扭矩驱动系统,灵活破碎不同物料
✅ 切割间隙快速可调节,产能达20T/H
② 核心反应优化
预处理后的核心反应环节仍需突破:能耗控制、催化剂寿命与成本、目标产物收率与纯度提升,都直接影响工厂的运营成本和最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原料供应体系:建立稳定、充足、符合质量要求的废塑料收集、分类和物流体系,是保障大型工厂持续运转的基础。这需要与现有回收体系深度整合。
>>> 政策与标准驱动: 明确的法规框架(如强制掺混比例)、有力的经济激励(如税收优惠、补贴、碳积分)、统一的产品标准和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至关重要,能有效引导投资和市场接纳。
专家预测,随着预处理技术、化学回收工艺的迭代、规模效应显现、碳减排压力增大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化学回收的成本竞争力将在未来5-10年内显著提升,成本有望下降20%甚至更多。
工业级化学回收,绝非解决塑料危机的唯一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不可或缺的可能性。它让我们看到,曾经被视为“垃圾”的塑料废弃物,完全有可能通过工业的力量,重新变回有价值的资源,重新融入材料循环的洪流。
从实验室反应釜到万吨级装置,再到瞄准百万吨级的超级工厂,这不仅仅是一场工业化废塑料回收的技术升级与规模扩张,更是一场关于材料认知、生产模式和资源利用的深刻工业革命。